六代陶瓷匠心,化作一座省級博物館

一捧瓷土代代相承,半寸筆鋒鐫刻乾坤。
作者|程華周佳
題圖|景德鎮市羅炳昇造陶瓷
博物館。周佳/攝
2025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期間,萬千目光聚焦于主會場內的青釉流轉、彩瓷爭艷。而在景德鎮高新區興園路39號,一處藏著百年故事的空間正同步醞釀著驚喜。
在景德鎮市羅炳昇造陶瓷博物館的玻璃展柜里,近千件陶瓷器物的冰裂紋還凝著舊時窯火氣息,泛黃的紙質檔案上仍印著商號的印記,它們靜靜佇立,無聲訴說著一段塵封的陶瓷歷史。
作為以近代家族陶瓷史、商號傳承為主線的省級專題博物館,這里不僅記載著一個家族六代人的薪火堅守,更藏著景德鎮“千年窯火從未熄滅,陶瓷文化從未中斷”的密鑰。借著瓷博會的東風,該博物館迎來一批批慕名而來的陶瓷愛好者。
01
東海沉船喚醒百年商號記憶
談及為何開設博物館,50多歲的館長羅文波坦言,這緣起于一艘近代沉船的打撈。
小時候聽父親羅山東講述祖輩輝煌時,羅文波并未生出直觀的家族榮譽感。“父親不僅繼承家族技藝,有扎實的瓷繪功底之外,還懂設計,當時工資算高的。但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不寬裕,我對家族歷史也就聽聽罷了。”羅文波回憶說。
轉折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寧波附近海域打撈起一艘中國近代沉船,一批底款為“羅炳昇造”的瓷碗、瓷盤隨之出水,其中十多只高足碗帶著濃厚的寧波、紹興民俗風格。這批瓷器重見天日后,寧波媒體立刻溯源至景德鎮,幾經查找找到羅文波家,追溯起1914年誕生的“羅炳昇造”陶瓷商號。
“這批瓷器的出水,不僅揭開了家族的制瓷歷史,也點燃了我重塑家族榮譽的火苗。”彼時二十歲出頭的羅文波,開始籌備整理家族資料。
從翻閱家族族譜,到與父親等長輩聊天,進一步了解家族的有關人物和故事;從整理家中老物件,到創業積累一定資金后,無數次往返各地,甚至前往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回收“羅炳昇造”瓷器……這一晃便是30多年。
2022年,景德鎮市羅炳昇造陶瓷博物館開工建設。“當時,許多朋友都勸我放棄,說開設博物館耗時耗力更耗資,不如留著資金享受生活。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是百年傳承下,六代制瓷人的情懷。”羅文波說。
02
御窯基因里長出“羅氏紅”與“羅炳昇造”
走進博物館,一種有別于景德鎮市面上常見瓷器的紅釉瓷格外顯眼。這類瓷器在羅氏六代傳承人的作品中均能見到,雖釉面相似,器型設計與繪制畫面卻因各代“與時俱進”而迥異。
“我們將這種紅稱為‘羅氏紅’,這是家族第二代傳承人羅來炳獨創的。第一代傳承人是御窯廠畫師,他的羅氏青花高足碗也是歷代的拳頭產品。”邊走邊觀賞中,第五代傳承人羅文波將祖輩的故事娓娓道來。
生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羅時魁,是家族陶瓷傳承的起點。“羅炳昇造”雖非他創立,卻與他有著必然聯系。
7歲時,羅時魁隨家族叔伯來景德鎮謀生,因年紀小,在私人作坊做研磨釉料、上釉、揉泥的雜活;12歲拜御窯廠師傅學畫瓷,14歲進御窯廠當學徒;18歲藝滿學成,剛在御窯廠站穩腳跟,隨著太平天國運動驟然爆發,他只能暫居鄉下避禍。
同治元年(1862年),羅時魁返景德鎮謀生,靠幫窯房老板畫碗碟艱難度日;次年,御窯廠重建招納瓷匠,技術出眾的他重回御窯廠。恰逢御窯廠遭遇“同治大婚瓷第一批10072件制作不合格”的危機,羅時魁成為第二批大婚瓷的重要主持畫師,耗時1年零3個月,成功做出質量優異的瓷器,維系了御窯廠最后的輝煌。
三進御窯廠的羅時魁和其他制瓷工匠不同,他不但畫技一流,而且才學出眾。同治元年,羅時魁參加童試考中秀才。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歲考,江西省學政黃卓元提堂面試,親自將羅時魁定為全省第十一名。
羅時魁一直想創立自己的商號,卻因御窯廠畫師身份未能如愿。公元1873年,當羅來炳出生時,羅時魁給他取名“來炳”,寓意光明的未來,此時他又聯想到自己創建商號的事情,便對他妻子呂氏笑言:希望兒子能實現自己的愿望,以“炳昇”為號。1898年羅時魁去世,呂氏牢記其遺愿;1914年羅來炳開創“羅炳昇造”后,呂氏安然離世。
說起羅來炳與“羅炳昇造”,繞不開御窯廠與配釉名家鄢儒珍。羅來炳10多歲就跟父親來到景德鎮,在父親推薦下進入御窯廠,很快成為御窯廠的中堅畫師,特別在色料配制和粉彩繪畫方面成為一時翹楚。
后來,配釉名家鄢儒珍對他傾囊相授,加上他善學好問,配釉技藝突飛猛進,為獨創“羅氏紅”打下堅實基礎。“羅炳昇造”商號成立后,還成了寧波大商行“大有恒”的合作商,專門為其定制高足碗、盤具,成功打開寧波市場。
03
六代接力,讓百年瓷脈照見未來
第三代傳承人羅賢豐,曾在日軍轟炸窯廠、死亡威脅籠罩的時局下,心懷大義力克時艱,擴大生產為景德鎮陶瓷技藝延續出力;1935年冬,他從寧波結完賬返景德鎮過年,路遇救國會捐款,毫不猶豫將4000銀元的年賬全部捐出,最后步行返鄉,靠老鄉幫助才回到家。
第四代傳承人、羅文波的父親羅山東,青年時積極投身景德鎮陶瓷工業革新,發明了青花印刷機,參與玲瓏打眼機等重大陶瓷工業項目。他設計的“青花玲瓏牡丹圖案45頭西餐具”獲1980年全國陶瓷美術評比二等獎,“青花玲瓏風葵圖案5頭酒具”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二等獎,“11頭青花玲瓏飛鶴酒具”先獲輕工部一等獎,后又拿下國家專利;他還參與了“國徽瓷”制作,成了國家禮器、國宴瓷的民間主理人。
歷經新中國成立后的私私合營、公私合營到并入國營宇宙瓷廠,“羅炳昇造”商號曾一度消失在大家的視野中,但羅氏家族的陶瓷傳承卻始終未中斷。
羅文波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陸如,后來創辦“青花戀”瓷業有限公司。50歲時,他許下兩個心愿:建博物館、創“中華老字號”。“博物館和‘中華老字號’就像家族的兩只手,能把家族精神和技藝傳下去。”對他而言,這兩個心愿不只是記錄家族百年歷史,更是一個景德鎮人對陶瓷發自肺腑的熱愛與自豪。
如今,博物館已建成,“羅炳昇造”獲評江西省老字號,羅文波的兒子羅智超在繼承家族“羅氏青花”“羅氏紅”衣缽的同時,還擅長青花人物及粉彩花鳥等裝飾工藝,成為“羅炳昇造”第六代傳承人。
羅氏家族六代人的接力傳承,恰是景德鎮“千年窯火不熄、陶瓷文脈永續”的生動縮影——一捧瓷土代代相承,半寸筆鋒鐫刻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