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長江畔的“綠色轉身”: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10月29日,江西九江潯陽區,江風拂過新修的云中棧道。一位老人正在鎮水牛廣場緩緩打著太極,身后,始建于明代的鎖江樓塔與現代化的跨江大橋遙相呼應。千年之前,白居易曾于此地寫下“潯陽江頭夜送客”;千年之后,這段長達11公里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正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城市客廳”。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攝影李濤淵
這里是當日啟動的“向江圖強譜新篇”網絡媒體行活動的第一站,也成了觀察九江高質量發展的一扇窗口。來自中央、省、市各級媒體及全國知名網絡大V齊聚江西九江,在為期三天的行程中,共同探尋這座臨江城市如何實現從“生產岸線”到“生態會客廳”、從“工業重鎮”到“綠色智造”的深刻轉型。
從“生產岸線”到“生態會客廳”:一場還江于民的革命
“我們做的不僅是一項工程,更是一場還江于民、還景于城的革命。”九江市文廣旅局副局長石泉站在琵琶亭前,指向那條串聯起潯陽樓、鎖江樓的長江岸線。

琵琶亭供圖九江潯陽區委網信中心
他所指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是九江積極響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的重大舉措。設計以“千年文化、串珠成鏈”為思路,貫通濱江路“兩路三園”,串聯起潯陽樓、琵琶亭、鎖江樓等歷史地標,形成“一帶多節點”的整體布局。
彼時,石泉的身后,是利用燈光投影技術再現的《琵琶行》場景——穿越千年的琵琶聲,在江畔再次響起。曾經封閉的生產岸線,如今已轉換為開放共享的生態廊道。
“現在這里成了我每天必來的地方,”正在散步的市民李先生說,“以前江邊都是碼頭和工廠,想親水很難。現在完全不同了,這才是長江該有的樣子。”
綠色工廠的“自我革命”:石化巨頭的智能化蛻變
距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僅數公里,是另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在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采訪團了解了傳統工業的綠色升級之路。

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廠區供圖九江潯陽區委網信中心
“很多人對石化廠的印象還停留在‘高能耗、高污染’,我們要徹底打破這一刻板印象。”九江石化安環部高級專家唐安中說。
廠區內,看不見滾滾黑煙,聞不到刺鼻氣味。取而代之的是覆蓋全廠的環保監測設備和智能控制系統。
“我們投入數億元進行綠色化改造,”唐安中介紹,“通過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我們實現了工業廢水‘近零排放’,所有廢水經過深度處理后全部回用,不讓一滴不合格的廢水流入長江。”
在企業的智能工廠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全廠數萬個監測點的數據。信息中心專家唐亮演示了如何通過智能化系統優化生產流程:“這套系統讓我們的綜合能耗降低了5%,生產效率提高了20%,更重要的是,它能實現對環境風險的超前預警和主動控制。”
這家曾入選工信部首批綠色工廠和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的石化巨頭,正用實際行動證明:重化工企業與長江生態保護可以并行不悖。
古今開放的“時空對話”:從萬里茶道到中新合作
沿著長江岸線繼續探尋,歷史的脈絡愈發清晰。在濂溪區姑塘鎮,一座始建于1902年的海關舊址靜靜佇立在鄱陽湖畔。

姑塘鎮海關舊址供圖九江濂溪區委網信中心
“這是江西省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近代海關,”濂溪區文物保護所所長朱平撫摸著斑駁的青磚墻說,“它曾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見證了九江作為‘三大茶市’之一的輝煌。”
青石砌成的碼頭遺跡伸向湖中,仿佛在訴說著當年“來商納賈”的盛況。如今,這座古老的海關正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萬里茶道”的申報點,重新進入國際視野。
歷史的開放基因,在今天得以延續。僅數公里外,中國-新加坡(江西)產業園建設正酣。這片規劃面積7.3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九江對接國際產業合作的新期望。

中國-新加坡(江西)產業園攝影肖江峰
“我們采取‘園中園’發展模式,”濂溪產業園黨工委副書記董柏村介紹,“科技城主攻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濱湖片區發展現代紡織和新能源,形成‘兩區互動、錯位發展’的格局。”
園區內,來自新加坡的覓瑞集團正在建設微小核酸健康產業基地。“我們看中的不僅是這里的區位優勢,更是其對接國際的開放姿態和優質的營商環境。”項目負責人張勇說。
從古代的萬里茶道到現代的中新合作,九江的開放脈絡清晰可見——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擁抱世界的決心。
隨著采訪的深入,九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這場“向江圖強譜新篇”的媒體行活動,不僅記錄了九江的綠色轉型,更展現了中國沿江城市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的積極探索。
在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大背景下,九江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啟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同頻共振,千年文脈與現代化進程能夠相得益彰。這條曾經承載著“潯陽江頭夜送客”離愁別緒的江岸,如今正奏響一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華美樂章。(文汪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