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有價 損害擔責
江西已建設58個損害賠償基地 實現設區市全覆蓋
10月29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我省已建設損害賠償基地58個,實現設區市全覆蓋,今年以來辦理損害賠償案件837件,讓“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江西已建設58個損害賠償基地
據介紹,我省進一步優化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對派駐監察機構進一步明責、授權、賦能,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更加順暢高效。
繼去年推出《江西省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條例》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江西省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管理條例》,著力解決污染源自動監測責任界定不清晰、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弄虛作假屢禁不止、監管執法依據不足等問題,彌補相關法律監管空白。同時,新發布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等9項地方環境標準,推動環境質量鞏固提升、產業發展綠色轉型。
此外,還會同省高院等8個部門編制損害賠償修復基地建設指南,系統提出六類建設類型,已建設損害賠償基地58個,實現設區市全覆蓋,有力推動了生態修復從“應對式修復”向“高質量治理”轉型。
監測能力全面提升2項指標位列全國第一
我省以實施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動為契機,加快建立美麗江西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努力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激光雷達、走航車、無人機等新技術和新裝備,構建“天基”和“空基”監測網絡,逐步拓展噪聲、溫室氣體、新污染物等地面監測網絡。省市縣監測機構能力全面提升,全省91家市縣監測機構獲得資質項目1萬余項,比2022年底增長4.6倍;企業自行監測數據完成率、企業聯網率2項指標位列全國第一。
同時,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設信息化分區管控平臺,方便企業快速研判擬建項目生態環境準入符合性,避免盲目投資損失,也有利于公眾便捷獲取分區管控信息,共同參與監督。截至目前,已支撐交通路網布局及近千個建設項目選址。
截至今年9月底排污權交易累計成交275筆
據介紹,我省統籌推進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在目前已發布的13項國家標準中,我省參與4項。正在主導制定1項國家標準,參與1項生態環境部行業標準的起草。鋰電碳足跡因子數據研究已覆蓋全生命周期5大環節,收錄了100余家企業、3000余條工藝數據。此外,在全國創新出臺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注銷工作規程,防范了危險廢物領域環境風險。
指導九江市、贛州市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進一步規范全省排污權儲備來源和程序,完善全省排污權交易管理平臺,探索構建全省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排污權交易累計成交275筆,成交金額4673萬元。
文/周澤涵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