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圍著需求轉 人才跟著產業走
——江西深入推進部省共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示范區建設改革
“以前招個懂稀土加工的技術工難度大,現在有了市域產教聯合體的訂單班,這個難題有了最優解。”近日,贛州一家稀有金屬企業負責人道出了江西職業教育改革的實效。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當下,職業教育承載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責任。
今年以來,我省以部省共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示范區為牽引,將職業教育改革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破題之舉。今年初,部省共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示范區被列為省委深改委6個重點突破改革項目之一,明確改革方向;4月,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打造產教融合示范區的實施方案》,明確改革路徑。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江西職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向“深水區”挺進。
攥指成拳,多元協同破解產教“兩張皮”困局
“153家成員單位圍繞稀土、鎢資源保供、高值利用等國家戰略攜手攻堅,累計培養2500余名現場工程師,建成30個訂單班,落地168項校企合作項目,這組數據背后,是市域產教聯合體打破體制壁壘的改革實效。”贛州稀有金屬市域產教聯合體理事會理事長翁毅軍的話語,描繪了江西破解產教融合“校熱企冷”難題的關鍵路徑。
贛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動14部門聯動,創新出臺“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產教融合激勵政策,以制度突破激活經營主體參與熱情。這一改革實踐迅速在全省鋪開。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各設區市重點產業,江西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牽頭作用,建設一批政企校研等多方參與、實體運行的國家級和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
目前,我省已培育建設贛州稀有金屬、南昌光電、吉安電子信息等5個國家級、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持續深化學校和企業在辦學、育人、就業、發展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構建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教生態新格局。
針對專業與產業匹配度不高的老問題,省教育廳等部門出臺改革硬舉措,印發《2025年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緊缺人才目錄》,遴選30個產教融合金專業(群),健全產業需求導向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2025年全省高職學校新設279個專業點,理工農醫類占比達84.9%,服務全省“1269”行動計劃專業點占比達77.8%,推動職教發展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
模式重構,現場工程師學院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在格力電器(贛州)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車間,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的學生正跟著企業導師調試設備。這種“生產一線即課堂、真實項目即教材”的培養模式,源自校企共建的現場工程師學院。“我們根據企業需求定制化培養人才,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行業前沿技術,實現畢業與上崗‘無縫銜接’。”該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廖忠明介紹說。
走進上饒宇瞳光學有限公司的“廠中校”實訓基地,更能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深刻變革:多臺工業機器人組成的“焊接方陣”高速運轉,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上饒職業技術學院的600名學生,正在“車間課堂”里學習精密制造技能。
為破解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錯位難題,我省大膽創新育人機制,推動高職學校以“廠中校”模式與頭部企業共建現場工程師學院58個,首批遴選9家省級示范學院,覆蓋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有色金屬等重點產業鏈;同時引導企業在學校建設“校中廠”技術服務平臺,新培育20家省級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省教育廳、贛江新區與華為三方共建的數字人才培養基地,今年9月已迎來5所高職學校的500名學生入駐實訓,開創了“政校企”協同育人的全新范式。
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全省現場工程師學院培養超1萬名核心技術人才,完成企業在職員工培訓11萬人次;2025屆高職畢業生實習就業轉化率達28.83%,6.66萬名學生通過實習直接落實就業,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作用愈發凸顯。
精準滴灌,縣域產業學院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
“九江職業大學在縣里設立的模具智造產業學院首批招生300人,本地化率超60%,讓修水縣模具企業終于不用再‘跨省搶人’。”江西模界榮耀科技平臺有限公司經理張德勇的感慨,折射出了縣域產業學院的改革價值。
針對縣域產業人才短缺痛點,江西推動優質高職學校下沉縣域辦學。今年聚焦服務縣域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勞動力素質提升、企業技術升級“五個服務”,在吉安、上饒、九江等地首批建設10家高職縣域產業學院,圍繞當地核心產業需求,推動教育資源圖譜、知識圖譜、能力圖譜與產業圖譜深度對接,教育與產業精準銜接。
記者在萬年縣看到,江西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該縣打造的產業學院,2025年秋季首批入駐學生達2000人。學院一方面為聯創電子、萬年晶半導體等龍頭企業定向培養適配人才,緩解招工用工難;另一方面建設產教融合科技創新平臺,為萬年縣電子信息產業筑牢人才技術根基。
從市域聯合體的“抱團破局”,到現場工程師學院的“模式創新”,再到縣域產業學院的“精準服務”,江西職業教育正以改革為筆,在部省共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示范區的實踐中,加速繪制具有江西特色的現代職教體系新圖景,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技能動能”。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