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江西】雙胞胎集團的千億躍遷密碼
開欄語:
贛鄱大地,千年文脈綿延不息;紅土沃壤,創新活力澎湃涌動。
在這片紅土地上,最動人的風景是人,最珍貴的寶藏是扎根紅土的堅守,是心向遠方的熱望,是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寶藏江西》欄目已正式啟航,跟隨我們的筆觸與鏡頭,一起翻開“江西寶藏”,從智能制造的車間到云霧繚繞的茶山,從科技先鋒的實驗室到非遺傳承的工坊,欄目組將深入企業生產一線、走近創新創業先鋒、探訪山水人文勝境,丈量這片16.69萬平方公里的熱土,解碼新時代江西的發展密碼與人文脈象。
【寶藏江西】雙胞胎集團的千億躍遷密碼
在進賢泉嶺的七層立體養豬場,巡檢機器人穿梭欄舍,飼喂器精準投料,死豬無害化處理全自動完成……監控大屏上,生豬的數據實時滾動,這些數據將在數毫秒內同步至雙胞胎集團總部,與全球900余家子公司的生產、倉儲、物流信息無縫銜接。
從1998年40萬元起家,到2024年營收超千億,雙胞胎用26年完成從“禽料小廠”到“全球豬料冠軍”的躍遷。
近日,筆者走進雙胞胎集團,探尋其背后的創新密碼,看這家贛企如何以科技為舟、人才為舵,推動傳統農牧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躍升。

產業躍遷 從禽料小廠到全球冠軍
“雙胞胎成名于豬、成長于豬、成功于豬。”集團總部大樓展廳序言墻上創始人鮑洪星的這句話,生動詮釋了雙胞胎集團的發展軌跡。
從1998年主營禽料的小廠起步,鮑洪星敏銳捕捉到豬料的巨大潛力,2002年果斷轉型并投入重金研發,次年推出的由兩個單顆粒飼料巧妙連接在一起的“雙胞胎”飼料一炮而紅,由此開啟高速增長通道,雙胞胎集團也因此得名。

在飼料行業確立領先優勢后,2017年雙胞胎集團開啟全產業鏈布局,向上游延伸至糧食貿易,向下游拓展養殖、動保、屠宰和肉食品深加工等業務。憑借“公司+農戶”的生豬育肥模式,帶動8000余戶養殖戶,實現年生豬出欄量突破1000萬頭。
如今,雙胞胎已成功構建起集育種、飼料、養殖、屠宰、加工于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體系,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為江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科技賦能 破解行業“卡脖子”問題

“讓每位家人吃上放心豬肉”,這句承諾的背后,是雙胞胎集團數十年如一日的科技深耕。
雙胞胎集團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對低蛋白飼料進行氨基酸檢測——這套自主研發的“低蛋白日糧”技術從根源上減少了對大豆等高蛋白原料的依賴。其帶來的綜合效益顯著:每年可節約豆粕100萬噸、玉米560萬噸,減少氮排放19.5萬噸,既為養殖端持續降本增效,又有效緩解環境壓力,為飼料產業的提質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如果說“低蛋白日糧”技術解決了行業“卡脖子”問題,那么數字化轉型則為整個產業鏈裝上了高效運轉的“智慧引擎”。
通過全面打造“智能化、數智化、園區化、現代化”的“四化”發展新格局,雙胞胎集團實現質的飛躍——生產效率提升50%,產品合格率達到99.98%,人均效能增長45%,為傳統農牧業轉型升級樹立了數字化標桿。這一系列創新實踐,不僅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更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數字化轉型方案。
人才驅動 科研團隊協同攻堅

科技突破的背后,是一支由1500余名研發人員組成的“智囊團”在持續攻堅。雙胞胎集團研發中心負責人介紹,集團每年投入6億元研發資金,構建起以2位院士領銜、30位博士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同時與中國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20余所知名院校深度聯動,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在遺傳育種、飼料研發、非瘟防控等核心領域展開協同攻關。
堅實的科研平臺為創新提供了沃土。集團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星創天地等高水平研發載體,并成立雙胞胎研究院,全面布局智能養豬、疾病防控、飼料營養、生物工程技術等七大研究方向,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科研矩陣。強大的團隊與平臺支撐,催生出豐碩的技術成果:集團累計獲得發明專利72項,飼料研發成果兩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彰顯出在農牧科技領域的領先實力。

站在千億營收的新起點,雙胞胎集團的藍圖已然繪就。如今,這家從紅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企業,正帶著“讓家人吃上放心肉”的初心,在科技與人才的賦能下,朝著“世界500強”的目標穩步前行。(文/蔡燕燕)
